为什么皇帝都热衷于捞“私房钱”看看历代皇帝捞钱的套路

来源:a8体育    发布时间:2024-01-18 23:29:45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传统,便是皇室财务与国家财务许多时分仍是分隔的,皇家的归皇家,国家的归国家。不过,由于全国是私家的全国,皇帝免不了常常要把手伸到国库中,把国库的金钱窃取到皇家的小金库中。

  先拿西汉来说,其时国家规则的田赋、14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头税、卖官鬻爵的收入、盐铁专卖的收入都归国家一切;而土贡、山泽园池的出产、关税酒税的收入,都归皇家一切。有意思的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钱,每年23文,其间的20文归皇家,3文归国家。便是说,皇帝及其老婆孩子洒脱浪费的费用中,有不少就来自3岁到14岁孩子的人头税。那么,小孩人头税对老百姓有多大的影响呢?

  据记载,大臣贡禹上奏皇帝说,有些人家由于交不起孩子的口钱,孩子终身下来就被掐死了。按理说,一个孩子一年23文钱如同并不多,至于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活活掐死吗?但实在的状况却不是这么简略,本来每个孩子每年23文仅仅是上面的规则,而下面实行起来却成了一年中屡次重复征收,再加上当地还有种种附加,数额早现已是规则的数倍。汉武帝把孩子的人头税从7岁提前到3岁,下面征收的时分,常常是孩子落地就要缴税。因而,孩子人头税造成了民间很多的杀婴现象。

  即使到了如此境地,历史上那个臭名远扬的汉灵帝还不满意,总是打创收的主见,所以,开了个大商铺,专门批发官帽,并毫不客气地把卖官鬻爵的收入划拉到自己的小金库里。为了让自己的官帽批发部生意兴旺,他专门在西园成立了一个官爵交易所之类的安排,和一些热衷于买官买爵的人讨价还价。一个叫崔烈的名门望族花500万钱买了个司徒,问儿子人们怎样看他买官的事,儿子实话实说:“论者嫌其铜臭。”

  宋朝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开端,就专门设立了内库,叫做“封桩库”,即把每年节余的国家财务藏到这个库里边,初衷也是作为财务准备金,用来敷衍国家突发事件,但后来也变了性质,成为皇帝的小金库。当然,国家一旦遇到战役、灾荒之类大事的时分,大臣们总是念念叨叨想让皇帝破点财,有时分就连主管财务的三司官员也会厚着脸皮跑去向皇帝借钱,皇帝尽管极不甘愿,但也只好借钱给政府。但便是这样,皇帝也忍受不了这种形同勒逼的所谓借钱。

  真宗皇帝不得已就一面规则今后每年从小金库无偿给三司拨款60万,一起下诏“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借贷”,一面又恶狠狠地规则,“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由于有这样的家法,宋朝皇帝小金库到底有多少私藏,没有人知道。在宋高宗时期,坊间撒播他的小金库每年占去了国家财务收入的一半。

  到了明朝,皇帝则不再从自己的口袋里往外掏钱了,而是想方设法勒索政府,把国库的金钱弄到自己的口袋里去,内府动辄将国库数十万两银子挪到内库也成了最稀松往常的事,而最多的一次竟然拿走了2400万两银子。在内忧外患面前,政府没有银钱付出军饷,而皇帝却“谕廷臣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帑”。意思是说,大臣们要想出持久的处理办法,不要总打皇帝小金库的主见。

  大臣们除了添加税收没有其他法子可想,就只好向老百姓加派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所谓“三饷”便是练兵、征讨东北后金以及征剿李自成的军费。“三饷”之外,还向大臣们分摊“助饷”,“三饷”和“助饷”惹得怨声载道。

  明末,李自成攻击北京城时,崇祯皇帝召唤皇亲国戚募捐,赏格守城,自己却不愿掏钱。皇亲国戚们见皇帝都不出钱,乐得冷眼旁观。李自成入京后,发现崇祯皇帝小金库中财宝山积,白银多达3700万两,所以安排数千骡马、上万马队,声势赫赫地押运这些金银财宝回陕西老家。崇祯皇帝辛辛苦苦一场,不过替别人积蓄私藏罢了。

  皇帝一个人的奢靡浪费仍是有限的,而整个皇室却是个巨大的集体,又是利益有必要保证的特别集团,他们的消耗对国家财务的冲击尤为可怕。究竟连全国都是人家的,不就多弄些零花钱吗?可这零花钱有时分却多得惊人。

  以明代皇室而论,在建国初期不过几十个人,而到了万历时代,人口已近20万。日益胀大的皇族宗室人口,成为国家财务的最大包袱。早在嘉靖时期,就现已有人把北虏、黄河、宗室看做社会的三大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