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36个!美国立法热情空前的荒唐真相

来源:a8体育    发布时间:2024-06-30 23:05:27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1天36个!美国立法热情空前的荒唐真相

  他就像一个大半学期都不及格的学生,通过熬通宵的方式,在早上6点卡点把期末论文塞到教授办公室的门缝。他虽然拿不到A,但老师也不会给他F。

  赶在这个月,拜登接连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就在8月25日,拜登还签署了一项旨在实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行政命令。

  这些法案,被美国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成为美国政治体系良好运转的标榜,被一些人奉为治理国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圭臬。

  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统计后发现,到8月23日,本届国会议员已经提交了21693个提案,平均每天提出36.3个,是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

  21693个提案中,有15882个提案——近73.2%仅仅停留在提出阶段,甚至都没有被讨论过。

  美国的立法流程冗长复杂,一个提案必须要在议员的任期内走完全部流程,否则即便是“临门一脚”,也会变成废纸一张。而这15882件提案,从一开始就是废纸一张。

  曾经做过美国众议员立法助理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告诉谭主,这73.2%绝大多数都是没什么实质性意义,或者极富争议性因而没有办法获得两院审议通过的提案。

  谭主注意到,2021年2月18日,一名众议员就提交了一份给州内山峰改名字的提案。

  信强告诉谭主,类似于这样的提案占这么高的比重,足见美国提案质量下降之严重。

  政治层面,前总统被“抄家”,打破美国过去200多年的政治默契,创下两党“斗争之最”;

  社会层面,种族主义等毒瘤加剧美国社会撕裂,面对恶化的安全环境,更多美国人只能选择武装自己,完成购枪身份背景审查的人刷新“历史之最”。

  危机也带来了行动,让议员们提案的数量猛增,但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些提案,真的处理问题吗?

  有一个观察的视角耐人寻味。今年的第一、二季度,苹果、亚马逊、英特尔等公司的游说支出先后创下新高——提案多了,企业的游说支出多了,议员们得到的利益,也变多了。

  共和党参议员马克·卢比奥,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去年开始,卢比奥提了892个提案,涉及能源、医疗等多个行业。

  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抓取了2020年至今给卢比奥政治捐款的公司发现,金额排名前20的公司,恰恰集中在能源、医疗等行业。

  卢比奥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还曾被评为国会负债最多的参议员。如果不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左右逢源,那单凭这样经济实力的卢比奥,当然拼不过那些自掏腰包竞选的议员,到时候,卢比奥能否保住自己议员之位,都难说。

  从这个切面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些提案,想要解决的,不是美国国内问题,不是美国民众的腰包问题,而解决的,是自己腰包的问题。

  自就任以来,拜登一共签署了173个法案。其中,有四个法案很特殊,用美国人自己的话说,它们都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法案。

  8月16日,拜登签署了总价值约为7500亿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这是包含了美国史上规模最大气候投资的法案;

  8月9日,拜登签署了总价值约为2800亿美元的《芯片和科学法案》,这是包含美国二战以来规模最大产业政策的法案;

  去年11月15日,拜登签署了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法案,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革法案;

  去年3月11日,拜登签署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纾困法案。

  这几个法案,对应解决的是美国面临的通胀、芯片短缺、基础设施陈旧、疫情冲击这几大危机。

  但奇怪的是,这四个最大规模的法案,资金盘子看似很大,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支出却不多。

  熟悉美国议员的信强告诉谭主,就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说,绝大多数议员根本不知道需要在哪几个方面用钱,需要用多少钱才有效。

  《通胀削减法案》虽然名字有“通胀削减”四字,但与能源、气候相关的支出却占到了总支出的80%以上。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结果为,该法案对2022年通货膨胀的影响“微乎其微”,在2023年,该法案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也只在正负0.1个百分点之间。

  基础设施投资法案,会在未来5年为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5500亿美元的联邦投资,但研究表明,修复美国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需要在未来10年投入6万亿美元。

  经济救助计划的最大的目的是提振经济,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美国供给端产出出现很大缺口,但法案中资助企业的支出,只有1500亿美元,还不到整个法案支出的十分之一。

  通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法案,但为什么钱却没花在刀刃上?答案是四个字——政治分肥。

  长期研究美国国会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告诉谭主,大规模、一揽子方案,这种巨大的支出给了政客权力寻租的空间,可以往法案里塞一些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条款,这样的行为就叫做“政治分肥”。最大规模的法案,也代表着复杂的政治交易。

  长期研究美国国会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告诉谭主,大规模、一揽子方案,这种巨大的支出给了政客权力寻租的空间,可以往法案里塞一些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条款,这样的行为就叫做“政治分肥”。规模最大的法案,也代表着复杂的政治交易。

  《芯片和科学法案》的前身是“无尽前沿法案”。这一法案关注的是高新技术,但威斯康星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逊,就非要往法案里加加强边境安全的内容。

  但这样的局面,拜登政府只能接受,甚至要主动“分肥”,来拉拢一部分议员。因为,拜登政府面对的,是愈演愈烈的党派斗争。

  问题,不光出在共和党,还出现在——这和本届国会的席位有很大的关系:

  众议院共有435个席位,只比共和党多10个席位,是近20年来优势最小的众议院多数党。

  在经过27小时的会议和15个小时的投票环节后,2022年8月7日,参议院以51比50的结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

  最关键的一票,来自副总统哈里斯——副总统一般不在参议院投票,除非是需要打破票数持平的局面。

  这和民主、共和两党的国会席位几乎完全一致。而其他法案通过的情况,也基本大差不差:

  2021年3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50比49的投票结果通过经济救助计划,4天后,众议院的投票结果为220比211。

  这种僵持的局面意味着,在面对两党斗争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党内有人“反水”。

  去年,拜登提出3.5万亿美元的《重建更好未来计划》后,两院就法案金额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拉锯,拜登多次妥协并削减法案规模。2021年11月,众议院好不容易通过了缩水版的1.75万亿美元的《重建更好未来计划》。

  但一个月后,美国参议员曼钦反水,反对该法案,从而使得该法案因为缺失关键一票而意外搁浅。

  曼钦倒戈的逻辑很简单,这一法案包含了对于新能源行业的大量援助和支出。而曼钦是西弗吉尼亚州的参议员,西弗吉尼亚是美国的煤炭大州,煤炭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20%,煤炭出口量更是占到了全美出口量的50%多。

  曼钦自己,持有100万美元左右的煤炭行业保密投资基金,曼钦家族还有一家煤炭经纪公司。更不要说,在法案投票前夕,煤炭公司还对曼钦进行了游说与政治捐款。

  张腾军曾经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对华决策研究》,探讨国会决策因素及其对华影响。在这本书中,有两个词——国会议员的“狭隘的区域主义”和“个人主义决策思维”。曼钦,就是很好的体现。

  此次《通胀削减法案》,也单独对曼钦进行了妥协——根据法案,联邦政府想要开发新的风能和太阳能,首先要放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此外,曼钦还希望给西弗吉尼亚州修一条天然气管道,他也赢得了加快能源项目审批的承诺。

  一个法案里,需要满足多少个“曼钦”的想法呢?法案光去满足“曼钦”们的想法,又会偏离初衷多远呢?

  美国国会有权力成立调查委员会,设立特别检察官或者举行听证会,甚至是责成FBI等执法机关调查法案的落实情况。但这一般是在法案出现重大失败需要问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情形。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法案的实施情况,就没有监管。这种自我监督,形同虚设。

  据相关机构披露,有议员提议,从经济救助计划中挪2050亿美元到基础设施投资法案中。

  经济救助计划总价值1.9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它有十分之一的钱,将会被用作他处。

  经济救助计划中,还有一项支出3.86亿美元的计划,用于向17250名因疫情失业的退伍军人提供为期一年的在线课程,以便他们能够尽快找到新工作。但一年多过去,只有397人找到了工作。美媒自己都评价,华盛顿经常在有效使用资金方面陷入失败。

  张腾军告诉谭主,缺少对法案落地的密切追踪与严格监督,只会让美国政客只考虑法案带来的社会轰动效应及其对个人政绩的加成,这也会导致法案的实际成效远低于预期。

  每一个法案,都能“改变美国的历史”,都能“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样的口号,赚足了美国民众的眼球与关注,但在实施阶段,美国民众的获得感极低,反而加剧了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这也让美国的法案从提出到实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每一次,美国民众的期望都被高高抬起,最后,又重重跌落。

  要知道,国会,作为美国的立法机构,这里通过的每一项法案,都将深刻影响每一个美国人。

  200多年前,美国的创立者们费尽心思设立了这样一套制度,希望它能确保美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与发展。

  恐怕他们也不会想到,200多年后,美国议员们通过的一项项法案,让美国偏离了原本的轨道,驶向未知的方向。

  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能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出利用这些特殊细胞的治疗方法,逆转视神经、大脑和脊髓损伤,恢复患者失去的神经功能。

  本报记者 余晓葵摄/光明图片6月25日,与会嘉宾在交流讨论。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一批全球153座“灯塔工厂”中,有62家是中国企业,其中不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企业。

  记者陈海波、通讯员王玉琢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获悉,国际计量局(BIPM)官网日前发布北斗授时监测结果,标志着基于北斗的授时服务获国际认可,可以为全球提供精准可信的标准时间服务。 作为BIPM指定的国内唯一一家北斗授时监测机构,中国计量院是此次北斗授时监测数据的大多数来自之一。

  育秧、移栽是人们常见的水稻栽培方式,而将稻种直接播入大田进行水稻直播,是近年来一种轻简化的栽培方式,但也存在出苗率较低的问题。 研究表明,水稻中胚轴伸长对幼苗破土出苗具有关键作用,是提供其迅速破土的主要动力。

  在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强调,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如何统筹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OpenAI当天发表相关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